今年65岁的刘爷爷,发现高血压已经3年了,一直听从医生的建议规律口服氨氯地平片来控制血压。平时刘爷爷在家规律监测血压,虽然不能降到医生推荐的理想水平,但是至少血压水平还稳定的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就在前不久,刘爷爷进项常规体检的时候,听其他病友说,硝苯地平降血压的效果更好,而且也比刘爷爷现在吃的氨氯地平便宜。
刘爷爷一听,瞬间对硝苯地平心动不已。把医院开出来的氨氯地平吃完后,也没有和医生商量,刘爷爷自己去小药店买来了硝苯地平。
改服硝苯地平没多久,刘爷爷的身体就因为这次换药,差点丢了性命。那是一天早晨,刘爷爷刚从床上坐起来,突然眼前发黑。刘爷爷以为是起身的时候起猛了,尝试控制住自己的身体,然而并没有成功,便一头栽倒在地上,之后便没了知觉,不省人事。
还好在卫生间洗漱的老伴听到卧室传来的一声闷响,便赶忙出来查看情况。看到刘爷爷晕倒在地上后,赶紧打了将医院。
医生先为刘爷爷完善了头部CT的检查,可见有脑内有新发出血,初步考虑刘爷爷的晕厥与突发脑出血有关。
经过一番抢救和治疗,刘爷爷可算脱离了危险,人也清醒过来。事后医生询问刘爷爷是否有规律服用降压药,刘爷爷如实回答了自己未经医嘱就调整高血压用药的事情。医生一听便知道了为什么刘爷爷会突发脑出血了。
医生向刘爷爷解释说,硝苯地平服用不当确实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降压药是不能随意调整的,尤其是像刘爷爷这样的老年人,调整用药需慎之又慎。多亏这次刘爷爷脑出血被发现的及时,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不然很可能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升高,老年人已然成为这种慢性病的重灾区。
然而老年人对于高血压这种慢性病的重视程度往往不足,像刘爷医院确诊并尽早开启药物控制治疗,并且能够遵医嘱居家定期监测血压的老年患者确实属于少数。
很多岁数再大一些的老年患者可能连规律服药都很难做到,需要在看护人员的监督下完成,更别提日常监测血压了。目前大部分患者的高血压治疗都是以药物控制为主,血压监测对于患者的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市面上具有降血压作用的药物种类非常多,不同药物有着不同的药理机制,这也决定了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那些除了高血压以外还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的老年患者,在药物的选择方面更是要谨慎决定。
虽然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都含有“地平”二字,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药物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尽管这两种同属于一种类型的药物,但是仍然有着疗效上的区别,适合服用的人群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先从药物的降压原理讲起,大家就知道这两种的区别了。
一、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的降压机制
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都属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中的二氢吡啶类降压药物。
由于肌肉的收缩需要大量的钙离子内流,并结合到肌肉细胞内相应的位点上,从而引起肌肉的收缩。这里所指的肌肉除了我们肉眼可见的体表肌肉以外,还包括很多微小的肌肉,比如调节血压的血管平滑肌和保证心脏正常跳动的心肌等。
平时我们所谓的血压,就是血流对于血管壁产生的压力。血管壁上分布着血管平滑肌,能够起到控制血管收缩和扩张的作用。
高血压就是血流对于血管壁冲击力过大,此时如果能够让血管直径变大,即血管发生扩张,就可以缓冲并降低血管壁受到的血流压力。
这便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起到的作用。好比是堵车时将马路拓宽,引导车辆分流以缓解通行拥堵和交通压力一样。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通过减少钙离子向细胞内流入,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变相的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直径扩大,血液流过时产生的压力减小,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作用不仅局限在外周末梢小血管的血管平滑肌中,对于肝脏、肾脏等器官的供血血管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扩张作用。但是血管扩张可不意味着血流量的减少,使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不会对重要器官的供血量产生影响,因此也不会造成器官缺血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
目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已经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之中,以其相对高效的降压效果和较高的性价比收到很多患者的青睐。不过这类药物已经不断更新换代了好几代药物,不同代药物对于扩张血管的选择性是不同的。下面就来说一说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究竟有什么区别。
二、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的区别
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药物,硝苯地平属于第一代药物,后者则属于第三代。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
1.起效时间
硝苯地平属于短效降压药,起效迅速,对于收缩痉挛的血管能够起到显著的扩张作用,能够有效快速的降低血压,其降低血压的幅度与服用前血压的高低呈正相关。然而氨氯地平则相反。氨氯地平属于长效降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较为缓慢,发挥降压作用也相对平稳。
2.用药频次
硝苯地平起效迅速,血压降的快,升得也快,所以每天需要服用2-3次,每次用量在10-30mg不等,可以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进行适量调整。
然而氨氯地平的代谢速度相对较慢,所以每天只需要服用一次即可,每次用量也比硝苯地平少,起始剂量为2.5mg,最大用量不超过10mg。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适当降低用量。
3.适应症
由于硝苯地平起效快,能够扩张痉挛的血管,还能起到扩张冠脉的作用,临床上常常用于急性高血压的临时降压用药,以起到迅速稳定血压的作用。但是硝苯地平的用药频次和用药量更多且更加频繁,所以需要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氨氯地平具有长效降压作用,而且对于血管的选择性比硝苯地平更好,所以常常用于日常血压的长期控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以及伴发心绞痛等冠脉疾病的人群。
4.药物副作用
硝苯地平对于舒张血管的选择性稍差,因此可能对其他周围未痉挛的血管也起到舒张的作用,因此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反射性心跳加快、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再者,硝苯地平可能会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耗氧量,所以该药不能用于心衰患者。
氨氯地平对血管的选择性较好,因此出现上述副作用的可能性较低,但是两者都会反射性的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部分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引发水肿、心悸、牙龈增生等不适。这些不良反应一般较为轻微,患者通常可耐受。
既然两者有着以上这些方面的区别,那么为什么刘爷爷改服用硝苯地平后会引发脑出血呢?
三、引发脑出血的原因
上文也提到过,硝苯地平属于短效降压药物,降压作用显著且和服用前血压值呈正相关。急性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峰值时服用硝苯地平,确实能够迅速降低血压,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血压在短时间波动过大的风险。
目前大量研究认为,血压的大起大落并不能对心脑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反而是平稳降压更受到临床医生的推荐。因为高血压的发病通常比较隐匿,如果不是明确已经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很少有人会保持定期居家监测血压的习惯。
大部分人往往是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或是体检时无意中发现的无症状高血压,因此高血压被发现时,其实已经缓慢的造成了血管系统的损害及内环境的紊乱。这是我们控制高血压也应该逐步平稳的在一段时间内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刘爷爷一开始服用的氨氯地平,更符合长效平稳降压的治疗理念。
在更换硝苯地平后,如果刘爷爷还按照氨氯地平的用药量和用药频次来控制血压,其降压的作用显然是不能日间血压维持在理想范围的,可能会使血压产生较大的波动。
加之高压力血流长期冲击血管壁,本来就对血管功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微小或重要的脑供血血管可能已经发生了硬化,血管较为脆弱。此时大起大落的血压波动会加重这些已经硬化脆弱的血管壁受到的血流冲击,增加血管破裂发生的风险。如果脑血管破裂出血,这便是刘爷爷发生的脑出血。
总结
高血压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种慢性病,目前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来控制血压。
市面上口服降压药层出不穷、种类繁多,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药物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刘爷爷先后服用的两种降压药物均属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中的二氢吡啶类药物,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从而起到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这两“兄弟”虽然都带有“地平”二字,但是在用药频次、剂量、起效时间、适应症和副作用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区别。
刘爷爷自行调整降压药物会严重影响血压的波动曲线,血压波动过大时会增加血流对于血管壁损害作用,严重者会出现血管破裂出血,造成刘爷爷这样的脑出血。
因此,广大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口服降压药物以控制血压,切记不同降压药物有着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可随意更换或互相替代。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4(1):24-56.DOI:10.-..01..
转载请注明:http://www.yddianyuan.net/gyxjt/11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