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是冠心病中重要的急性事件之一,它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UA)和心源性猝死(SCD),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但若能于发病后及早辨别高危患者并进行再灌注治疗,则病死率及预后会有明显的改善。其中,心脏标志物在ACS的诊断及预后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常用心脏标志物有肌钙蛋白(cTn,包括cTnI和cTnT),肌红蛋白(Myo)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由于ACS具有发病急,危害大的特点,因此选出特异性高的早期标志物,提早诊断,及时治疗对于ACS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年,R.K.Ockner等人在实验中证实了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acidbindingprotein,FABP)的存在。
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有9种不同的组织特异分布的脂肪酸结舍蛋白,它们分别是肝脏型、肠型、肌肉和心脏型、脂肪细胞型、表皮型、回肠型、脑型、髓鞘型和睾丸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族多源性的小分子胞内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脂肪酸的摄取和胞内运输,可将脂肪酸从细胞膜上运送到脂肪酸氧化和甘油三酯及磷脂合成的场所。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年首次被发现可作为心肌梗死标志物。因其分子量小(14.9KDa),故可在心肌细胞损伤后(1.5h)快速释放至血液中,经肾脏代谢又可快速(24h)恢复至正常水平。
对比上图几种标志物在心肌损伤后释放至血液中的时间特点,发现在心肌损伤早期(6h内),H-FABP和Myo在诊断评估方面具有明显的时间优势。Myo也是一种低分子细胞质蛋白,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中,炎症、局部缺血、SLE、休克、皮肌炎等亦可引起Myo血液浓度升高,其作为心肌细胞损伤的诊断指标特异性较低。而H-FABP相对于Myo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因此作为心肌损伤的早期标志物,H-FABP是较为理想的。
另,H-FABP在心脏中的含量是骨骼肌中的2-10倍,肌红蛋白在心脏中含量比骨骼肌中低2倍。
H-FABP在心肌细胞内的含量高于Myo,而在血浆中的含量远低于Myo。因此,当心肌损伤后,血浆H-FABP迅速升高超正常上限,比Myo和肌钙蛋白来得快,因而更具有诊断价值。
在急诊中,如上图所示,依据H-FABP浓度高低可有效评估AMI、心衰及不稳定心绞痛风险。
H-FABP同时也是对ACS患者长期死亡率预测的重要标志物。Viswanathan等人发现在预测ACS患者18个月内死亡或心梗概率时,作为独立预测因子,H-FABP比cTnI具有更好的预估效力(见下图);
另,N.Kilcullen等人在预估ACS患者12个月后死亡率时发现H-FABP与cTnI联合预测,可有效鉴别出高危患者。
通过上述分析结果表明:
1)H-FABP在ACS发病早期可迅速释放到血液中,对于ACS的诊断具有时间优势,同时对心肌损伤具备高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符合率的特点;
2)在心梗的早期诊断中,H-FABP比Myo特异性高(炎症、局部缺血、SLE、休克、皮肌炎等可引起Myo升高)。特别是胸痛发作6h内的患者,对决定是否住院、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有很大帮助;
3)H-FABP浓度在ACS长期预后中,可有效鉴别出AMI、心衰及不稳定心绞痛等不良事件的高危患者;
4)H-FABP与肌钙蛋白同时测定可提高诊断敏感性,对ACS更具诊断价值。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测定试剂盒
本试剂盒适用于临床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中H-FABP的含量
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长期预后;
辅助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大小。
欢迎来电联系我们:
--
更多精彩阅读:
“荔枝病”,这是什么鬼
BNP和NT-proBNP的恩怨情仇
胸痛中心建设火热进行,POCT少不了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出炉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ddianyuan.net/yfxjt/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