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好比一个永不停止的动力泵,时时刻刻为人体血脉中物质的输送和转换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我们常说的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可导致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进而发生心跳骤停、猝死,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胆固醇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元凶”。
下面,让我们一步步揭开胆固醇“叫停”心脏跳动的“内幕”。
一、什么是心肌梗死?
所谓心肌梗死,又叫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坏死。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导致猝死。
二、心肌梗死的病因是什么?
心肌梗死的病因主要是心脏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并进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局部心肌缺血、坏死。
三、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幕后真凶”是什么?
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肥胖等诸多因素,其中高脂血症是最主要的因素。所谓高脂血症也就是高胆固醇血症,可见胆固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扮演了“幕后真凶”的角色。
四、什么是胆固醇,它是如何造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导致心肌梗死的呢?
胆固醇是一种人体不可缺少的脂类物质,在细胞膜的成份、激素的合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的身体可以在肝脏合成胆固醇,也会从食物中获得胆固醇。胆固醇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在人体内转运。
人体内的脂蛋白胆固醇分为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容易进入人体动脉血管内皮,形成斑块,造成动脉粥样硬化,通常被叫做“坏胆固醇”。相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将多余的胆固醇转运出动脉,所以叫作“好胆固醇”。
当人体血液胆固醇处于高水平状态时,动脉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粥样硬化斑块不断长大,使动脉逐渐狭窄甚至阻塞,影响血液和氧的输送,就会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梗死等冠心病。而且,一旦斑块破裂,使动脉迅速堵塞,就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导使患者发生心脏急性骤停、猝死。
由此可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是心肌梗死的“罪魁祸首”,控制和管理好胆固醇是预防心肌梗死的关键措施。
五、如何管理胆固醇,预防心肌梗死?
年7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5家专业机构联合发布了《“管理胆固醇,防心梗”核心提示》,呼吁公众和高危人群从监测血脂、管理“坏胆固醇”、识别心梗前兆等方面入手,防范心梗的发生。
1.定期测量血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梗关系密切。所以,要定期监测血脂,及时了解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数值。监测的重点对象包括:已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或中风患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吸烟者;有心肌梗死或中风家族史;有高血脂家族史;绝经后女性;40岁以上男性等。
2.科学控制饮食
一是要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黄油、油炸食品等。二是要避免高糖食品。因为当体内糖分营养过剩时,就会转化成脂肪的形式存在人体,导致人体胆固醇水平升高。三是要多选择食用一些能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的食品。如大豆制品、香菇、木耳、大葱、洋葱等。而且,要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因为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可与胆固醇结合,使其从粪便中排出。
3.坚持适量运动
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坏胆固醇”,升高“好胆固醇”。
4.规律愉快生活
饮食起居要科学合理,切忌暴饮暴食。睡眠要充足,成年人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之前要入睡。同时,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减少精神压力,使人体生物钟规律运行。否则,一旦生活规律被打乱,导致机体代谢紊乱、情绪烦躁,造成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上升。
5.另外,冠心病患者及心梗高危人群应遵医嘱坚持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胆固醇长期维持在目标水平以内。
六、要警惕心机梗死的先兆症状
心肌梗死常见的先兆症状有:近期内心绞痛发作频繁;突感胸闷不适,活动后有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的表现;胸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慌等症状。患者在出现上述任一症状后,医院诊治。
一旦突发心梗后应立即使患者平卧,切勿随意移动,并第一时间拨打。同时,打开门窗,松开上衣,持续呼叫患者使其保持清醒。若此时患者已失去意识,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保持电话及救生通道畅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yddianyuan.net/yfxjt/2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