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注:以上为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
高血压控制的症状二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能出现的症状有:
1、头疼: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2、眩晕: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可能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发生。
3、耳鸣: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
4、心悸气短: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等导致心悸气短的症状。
5、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
发病相关因素
三1、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约60%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
2、环境因素:饮食、精神因素、吸烟、饮酒。
3、其他因素:体重、药物、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刚诊断高血压的病人,还应该进行一些相关检查,以便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1检查有无心脑肾疾病
伴或不伴心脑肾疾病,血压控制目标是不一样的。例如伴有冠心病或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80mmHg以下,而不是/90mmHg。另外,伴有不同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该选择的降压药也是不同的。例如,伴有冠心病时应首先选择b-受体阻滞剂,伴有慢性肾病时则应首先选择普利类或沙坦类药物。
2
检查心电图与心脏超声
这两项检查有助于评估是否患有冠心病、左心室肥厚等心脏疾患。
3
检查血肌酐与尿蛋白
了解有无合并肾脏病变。
4
检查血糖
合并糖尿病时应将血压控制在/80mmHg以下,并且应该首先选择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物。
5
检查血脂
血脂检测结果有助于确定是否需要服用他汀。高血压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不同高血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理想水平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患有高血压,不伴有其他疾病,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3.4mmHg以下即可;如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则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下。这样的患者多需要接受他汀治疗。
6
检查有无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疾病
这些大血管存在明显狭窄(≥50%)时也应该更为积极的控制血压,并应用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
7
其他
除上述各项外,确诊高血压后还应告诉医生自己是否吸烟、身高体重是多少、父母有无心血管病等,这都有助于医生更为准确的制定治疗决策,特别是确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
高血压病的用药原则四1、小剂量:初始治疗时通常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
2、尽量应用长效制剂: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3、联合用药:以增加降压效果又不增加不良反应,以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可以采用两种后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高血压病的用药指导
五1、钙通道阻滞剂:
代表药物:硝苯地平(拜新同)、氨氯地平(施慧达、络活喜)维拉帕米(异搏定)、地尔硫卓(合贝爽)
药物特点:
1)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对糖代谢和脂代谢无明显影响;
2)起效快,作用强,剂量与疗效呈正相关,疗效个体差异较小,与其他类型降压药物联合治疗能明显增强降压作用;
3)不良反应:常见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踝部水肿,该药的短效制剂有可能加重心肌缺血,伴有心肌缺血的高血压患者慎用。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代表药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
1)起效缓慢,3~4周达最大作用,限制钠盐摄入或联合使用利尿剂可;
2)起效迅速和作用增强,特别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
3)不良反应:刺激性干咳(10%-20%)和血管性水肿;
4)禁忌症:高血钾症、妊娠妇女和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
3、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代表药物: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
1)起效缓慢,持久而平稳,6~8周达最大作用,作用持续时间能达到24小时以上,低盐饮食或与利尿剂联合使用能明显增强疗效;
2)治疗对象和禁忌与ACEI相同,不引起刺激性干咳。
4、利尿药:
代表药物:氢氯噻嗪、吲达帕胺(钠催离)、氨苯蝶啶。
1)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老年人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心功能不全者,能增强其他降压药物的疗效;
2)副作用:低钾血症和影响血脂、血糖和血尿酸代谢;
3)痛风患者禁用,妊娠者慎用。
5、β受体阻滞剂
代表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卡维地洛
1)适用于各种不同严重程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患者,老年人高血压疗效较差;
2)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发生反跳现象,故在缺血性心脏病及高血压治疗中如果必须,应逐渐停用;
3)禁忌证: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和外周血管病。
高血压病的预防与护理六1、减轻体重:体重降低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左心室肥厚均有益处。
2、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以不超过6g为宜。
3、补充钾盐: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4、减少脂肪摄入。
5、戒烟限酒。
6、加强运动。
7、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态。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ddianyuan.net/yfxjt/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