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世界哮喘日
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据“中国肺健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患病人数已达到万,且近年来仍呈上升趋势。哮喘病程长、反复发作,导致误工误学,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患者生活质量,是我国需要认真面对、解决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虽然哮喘无法治愈,但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来减少和预防哮喘发作或加重。
5月5日是第23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是“揭示哮喘的误区”,呼吁我们行动起来,共同解决普遍存在的对哮喘的“误解”,使哮喘病情可控制。我们特别邀请中国哮喘联盟总负责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林江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刘晓芳一起揭示哮喘的认知、用药及管理误区。
一
哮喘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光咳不喘不是哮喘,把哮喘当支气管炎治
林江涛教授介绍,尽管哮喘通常具有喘息、哮鸣音等典型症状,通过使用哮喘药物、脱离当下环境可得到缓解,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的表现是不典型的,发病早期仅以咳嗽为主,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其实,这类患者也会伴随胸闷憋气,且夜间或运动后加重。通过询问是否存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曾暴露在特定的过敏原环境中,可利于判断。
支气管炎是一种急性感染,与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染,细菌或者其他微生物感染有关。急性期过去后,可自行恢复。哮喘属于慢性炎症,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与支气管炎有明显不同。
掌握哮喘发作征兆
林江涛教授指出,中国哮喘联盟先后在年、年做过两次调查。年10月至年5月的调查对全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共例哮喘门诊患者,进行了面对面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80%以上的患者在急性发作前是有征兆的。先兆征象至急性喘息发作有一个平均5天的“机会窗”时间。如果能够在这个时间及早干预给予相应治疗,通过药物剂量增加或联合用药有可能阻止这一次的急性发作。图1哮喘的发作征兆
预测哮喘发作优选峰流速林江涛教授进一步讲解,通过监测一些客观指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性发作的预测准确性,但目前在我国的使用率偏低。峰流速仪是一个便携式的肺功能生理指标监测工具,通过吹气流速反应患者的呼气受限程度。患者哮喘发作或加重前,其气道变窄,呼气流速降低,呼出的气量减少。患者一般需早晚各测一次,如治疗后较治疗前峰流速值升高,说明患者用药效果好,病情稳定。如数值波动非常大或出现连续下降的趋势,说明控制不好,一般认为数值持续低于平日最高测定值的20%以上,预示着近期会有哮喘发作。通俗地说,哮喘急性发作相当于高血压患者发生卒中,冠心病患者发作心绞痛或心梗,也是一种恶性事件。在充分治疗的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哮喘发作。哮喘患者通过使用峰流速仪监测,提高自我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哮喘急性发作。误区二:不重视环境致喘因素
为何规范用药还是控制不住发作?
刘晓芳教授表示,哮喘患者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初始治疗前需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哮喘合并症等进行准确评估。在治疗过程中,也要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病情控制效果。如果治疗后症状没有得到控制,医生就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考虑是否进行升级治疗,改变药物种类或剂量。除了药物治疗和自我管理的因素外,哮喘发作还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果患者频繁接触环境中的过敏原,也会出现哮喘控制不佳的情况。
容易被忽视的哮喘诱因有哪些?图2哮喘的诱因哮喘患者应转载请注明:http://www.yddianyuan.net/yfxjt/8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