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杀手”之一,当冠心病引起心绞痛发作、甚至急性心肌梗死时,如果处理不当,没有及时服药,很可能会被它在短时间内夺走了生命。所以,很多冠心病患者都会常备“救命丸”,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了,但是在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到底是应该选用硝酸甘油还是速效救心丸?却让不少患者和家属纠结。这两种药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救命药”该怎么吃?
“关键时刻”服用硝酸甘油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沈雳介绍,硝酸甘油与二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ISDN)和5-单硝异山梨醇酯(ISMN)等这类药物统称为硝酸酯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抗心绞痛的主要药物。硝酸甘油更是缓解心绞痛症状的经典药物急救用药,它主要通过在人体内释放一氧化氮,使动脉血管平滑肌和其他环磷酸鸟苷增多,从而能够很好地调节血管扩张。而速效救心丸在冠心病患者中也被广泛使用,作为中成药,据了解该药中含有川芎、冰片等中药成分,具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可增加冠脉血流量,故能缓解心绞痛症状。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的成分是完全不同的,但他们最终都改善心肌缺血症状,而从药理机制上说前者更明确,药效更迅速。硝酸甘油是救治心绞痛发作的首选药物,“关键时刻”还是推荐服用硝酸甘油。当然如果在没有硝酸甘油的情况下,或者对一些特殊患者,服用硝酸甘油有禁忌或风险时,服用速效救心丸或者麝香保心丸等药物也是可以的。
有哪些特殊患者呢?
(1)青光眼患者。对于青光眼患者,尤其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未经手术治疗者,应用硝酸甘油后会使眼压进一步升高,眼痛加剧,甚至出现更严重反应。
(2)伴有头晕、冷汗等症状的低血压患者。低血压患者或平常血压偏低的患者应谨慎使用硝酸甘油,因为硝酸甘油会使血压降得更低。尤其在体位突然变动时更易发生。
(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硝酸甘油会使该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进一步加重,甚至引起晕厥、猝死。
(4)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硝酸甘油也扩张脑血管,会使原有病情加重。
(5)主动脉瓣严重狭窄。
(6)严重贫血患者。
(7)已知对硝酸甘油过敏的患者。
“救命药”该怎么吃?
急救时,为快速起效,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都需要舌下含服,不能吞服。服药时,采用坐姿,因为站立时易出现起立性低血压,发生头晕甚至晕厥;平卧则会增加下肢静脉回心的血流量,加重心肌的耗氧量,使心脏的负荷加重,延长心绞痛发作的时间。
硝酸甘油用法用量:成人一次用0.25~0.5mg(半片-1片)。一般能在1-3分钟内起效,3-5分钟达到最强的效果。如果5分钟后疼痛仍不缓解,可以再舌下含服一颗,如果15分钟内总量达3片后疼痛持续存在,不可继续含服。此时极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先兆,应立即就医治疗。
速效救心丸用法用量:临床上速效救心丸可以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剂量一般为一次4-6粒,一日3次;急性发作时,一次10-15粒。需要提醒的是,每位患者的体质、病情都不同,上述建议只是理论值,具体还需咨询有关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定用量。
另外要强调的是,大多数患者家中都常备这两种药物,但经常使用硝酸甘油,药效会逐渐减弱,会容易产生耐药性。而长期服用速效救心丸也可能出现生依赖性。甚至很多患者在出现心绞痛时两种药都吃,认为这样相当于"双保险"。然而,不管是过度的服用,还是叠加服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在药效的使用上不好把控,另外也极易掩盖真实的病情。建议患者朋友们,即使含服药物后症状缓解了,医院就诊,以确保及时了解真实病情,正确使用药物剂量。
超过半年需更换硝酸甘油的有效期一般为1年,但硝酸甘油遇光后容易分解,因此,随身携带时需要放入棕色小瓶子,保证药物能够密封保存和避光。药装在贴身的衣服口袋内,由于受体温影响硝酸甘油较易分解,加之反复开盖取药等因素,更易失效。故实际有效期一般只有3~6个月,因此不必大量存放。建议最好3~6个月更换一次,以确保药效。其次,速效救心丸中的冰片也容易挥发失效,必须在阴凉处保存。若舌下含服没有昔日的麻辣感、苦辣味,或烧灼感、清凉透心感,也应迅速更换新药。
最后,沈医生表示,正值春冬交替之际,除了预防感冒,其实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也相当重要,对于一些心绞痛的目标人群,如:确诊了患有典型的冠心病,尤其是劳累性心绞痛的患者;得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做过支架或者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或者家族里有人已经发作心机梗死的人群;中老年人需要到容易诱发心绞痛的环境,如去高原地带,或进行高强度的运动等,最好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
专家简介
沈雳临床医学博士,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中心副主任。擅长心血管常见疾病诊疗,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心力衰竭等,专长为冠心病的介入诊疗及难治性高血压的综合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东院)。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ddianyuan.net/xjtcqzz/2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