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国JNC8高血压指南将β受体阻滞剂从一线降压药物中剔除后,其一直备受争议,成为临床的焦点。而《AHA/ACC/ASH冠心病患者高血压治疗科学声明》中,β受体阻滞剂被推荐为冠心病患者高血压治疗的首选用药,地位重新得以提高。但对于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仅仅只是降压药这么简单吗?
一、缓解心绞痛症状一项纳入30例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随机、双盲、交叉研究,患者随机接受比索洛尔或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结果显示,比索洛尔可显著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
在现行国内外指南中,多将β受体阻滞剂作为缓解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症状的药物予以推荐,如《年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中国共识》充分肯定了β受体阻滞剂的重要地位,认为该药适用于所有心肌梗死后的患者,是缓解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的一线治疗药物。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高血压学会(ESH)联合发布的《稳定性冠心病管理指南》推荐,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离子拮抗剂作为缓解心绞痛的一线用药。
二、控制心率,改善预后CLARIFY研究是一项稳定性冠心病前瞻性观察注册研究,该研究共纳入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访5年。结果发现,心率增快(静息心率≧70次/分)与心绞痛的发生率、严重性以及局部缺血独立相关。
TNT研究入选了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评估静息心率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平均随访4.9年。结果显示,静息心率≧70次/分是全因死亡和心衰住院的独立预测因子,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分,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8%。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冠心病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而心率增加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重要窗口。随着心率的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灌注下降,可引起氧供需失衡;同时,动脉切应力增加,内皮功能障碍,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斑块破裂,冠脉血流受阻,从而引发冠心病,或由稳定性转变为不稳定性冠心病。β受体阻滞剂无论是对中枢和心脏交感神经系统,还是对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这正是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最重要机制。
TIBBS(缺血总负荷比索洛尔研究)纳入的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分别接受比索洛尔或硝苯地平治疗,采用Holter监测缺血情况。结果显示,比索洛尔10/20mg显著降低心肌缺血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且对比基线心率99.5±1.2次/分,比索洛尔可将缺血发作时的心率降低13.7±1.4次/分;随访1年发现,比索洛尔可显著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1年事件(包括心脏和非心脏死亡、非致死性心梗、不稳定型心绞痛需住院、需PCI或CABG治疗)发生率更低。
三、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治疗优化策略目前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冠心病患者应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以改善预后。
国内外指南均要求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应控制在50~60次/分,以降低心肌耗氧量。
根据对β1和β2受体选择性的不同,以及是否具有ɑ受体阻断作用,可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3类:A类(非选择性阻断β1和β2受体,如普萘洛尔)、B类(选择性阻断β1受体,如比索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C类(非选择性阻断β1和β2受体,同时阻断ɑ1受体,如卡维地洛)。
β1受体阻滞后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收缩力,是冠心病治疗获益的主要原因;且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不影响糖脂代谢,不增加气道阻力,可用于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及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而阻滞β2受体可能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如血压升高、糖脂代谢紊乱、支气管痉挛等。
因此,临床应用时应首先考虑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以减少不良反应,改善长期预后。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ddianyuan.net/xjtcqzz/8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