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心绞痛意味着什么?
经常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狭窄的最典型信号。由于长期胆固醇偏高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冠状动脉会出现固定性的狭窄部位。
在静止或休息时,狭窄的冠状动脉还能满足心肌所需养分和氧气的补给任务。一旦劳动量增加、情绪激动、饱餐、受寒,心脏负荷会突然增加,出现心率加快、心肌张力和心肌收缩力度增加的现象,从而使心肌氧耗量增加。此时,狭窄的冠状动脉便无力供应足够的养分和氧气,即可引起心绞痛。
心绞痛的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的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多见于40岁以上、胆固醇超标的男性人群。
心绞痛的严重程度是如何划分的?可根据患者感受,大致心绞痛的严重程度分为4级:
I级: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仅在强、快或持续用力时发生心绞痛。
II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饭后、寒冷或刮风中、精神应激或醒后数小时内发作心绞痛。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米以上或登楼1层以上即可出现不适感。
III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米内或登楼1层可引发心绞痛。
IV级:轻微活动,甚至是休息时,都会出现心绞痛问题。
通常,II级及以上的心绞痛人群,就需要服用药物来预防和缓解心绞痛了。
当心绞痛发作时,服用哪些药物能缓解?心绞痛发作意味着心肌缺血。此时,减少心脏的劳动强度(心率)、扩张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可减少心肌所需血液和氧气并同时增加供血量,从而快速缓解疼痛的症状。
(1)β受体阻滞剂:让心脏慢下来
心脏跳动受交感神经的控制,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睡眠不足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心率会加快。交感神经的电信号要想控制心脏,还必须通过心肌细胞上的β受体,它就好比是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快递小哥。而β受体阻滞剂可以阻断β受体发挥作用,从而减慢心率。
需要注意的是,有严重的心动过缓、心律失常者,服用此药会使心率过低。此外,由于β受体是维持支气管舒张的一个重要控制信号节点,服用此药会使原本有支气管痉挛、支气管哮喘者的病情加重。上述人群禁止使用此药。
常见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倍他乐克、美托洛尔等。
(2)硝酸酯类药物:舒张冠状动脉
硝酸酯类药物可作用于血管内皮,使血管快速扩张,进而增加心肌的供血量。但由于扩张太快,人体会反射性地加快心率。因此,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时,最好同时服用可降低心率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地平)。
常见的硝酸酯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等。
(3)钙通道阻滞剂:降低心率+舒张冠状动脉
心肌收缩与血管收缩有赖于大量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形成刺激性电位,触发收缩动作。
在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都有钙离子通道,它像一扇大门一样控制钙离子的出入。而钙通道阻滞剂就像门卫,它与钙离子通道结合后,就阻止了钙离子进入细胞,从而使心率降低、血管松弛,进而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常见的钙通道阻滞剂,即地平类药物: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
想要预防心绞痛的潜在并发症,哪些药物有效?心绞痛虽然吓人,但还不是致命的。这是因为心肌还能够得到部分血液,不会坏死。若有心绞痛后不加治疗,则狭窄部位的脂质斑块很可能会脱落,并引发血栓,完全堵塞住冠状动脉,出现心肌梗死。
(1)阿司匹林
除脂质斑块外,血栓也是造成动脉堵塞的一个重要帮手。一旦血栓到达原本就狭窄的冠状动脉,可诱发心肌梗死。阿司匹林可以减弱血液凝结的倾向,预防体内出现血栓。
(2)调脂药物
导致脂质斑块、引发冠状动脉狭窄的罪魁祸首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它会在受损的血管壁上沉积,被巨噬细胞搬运到血管壁内,引发脂质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肝脏合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量,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最有效的药物。
切记,不要擅自服药!
问上医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ddianyuan.net/yfxjt/3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