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研究发现冠脉周围组织,如脂肪组织、外膜滋养层血管的各种炎症介导反应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假设冠脉痉挛与与其周围组织炎症有关并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方法来验证。
研究前瞻性地检查了27位连续能够用乙酰胆碱诱发的前降支痉挛患者,13位疑似心绞痛但没有器质性冠脉病变或冠脉痉挛的病人。做了冠脉造影和心电门控的18F-FDGPET/CT检查,探测冠脉周围脂肪组织容量和前降支周围FDG的摄取。另外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来检测前降支滋养层血管,测定循环血白细胞Rho激酶活性。
比较两组间的相关检查特性,发现冠脉痉挛组患者冠脉周围脂肪组织容量及FDG摄入增加。而且OCT检查发现冠脉痉挛患者滋养层血管明显增多,Rho激酶活性也增加。重要的是,在药物治疗后随访发现,冠脉周围的FDG摄入和Rho激酶活性明显下降。
这些结果提示冠脉痉挛的发生与冠脉周围脂肪组织、滋养层血管的炎症有关。18F-FDGPET/CT检查对疾病活动评估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晨读感悟]
这一研究思路独特,推测与冠脉周围组织相关的炎症可能是诱发痉挛的原因。
下图是冠脉痉挛患者冠脉周围脂肪组织容量明显增多。
下图是冠脉周围FDG摄取明显增加。
下图用OCT检查发现冠脉痉挛的患者,冠脉外膜滋养层血管明显增多。
下图显示外周循环白细胞Rho激酶活性在冠脉痉挛患者也明显升高。
下图显示药物治疗后FDG摄取及Rho激酶活性明显下降。
该文作者在冠脉痉挛的发病机制上做过很多研究,认为冠脉痉挛的病理生理机制是Rho激酶活性增加导致冠脉平滑肌细胞过度收缩,还发现外周血白细胞Rho激酶活性监测有利于冠脉痉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在临床上除了药物治疗随访外很难用一些指标或影像学来评估冠脉痉挛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提供了病因和冠脉痉挛的一些影像学观察指标。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ddianyuan.net/xjtcqzz/2137.html